欢迎来到低碳城,今天是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让低碳离你更近
低碳学院 > CARBON 100
荆州孵化今年首批10万尾中华鲟 活率明显高于往年
2021-11-22 浏览:19508人
分享至: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有1.4亿年历史,有“长江鱼王”之称,对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

连日来,在位于荆州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太湖试验场,今年第一批约10万尾人工繁殖的中华鲟破膜孵化,第二批约20万枚人工受精卵也已进入孵化阶段。专家表示,随着人工繁育技术逐渐成熟,出苗效果越来越好,能确保中华鲟物种绵延不绝。

1.jpg

工作人员监测中华鲟幼体

记者探访繁育车间 中华鲟宝宝像蝌蚪

10月16日,在荆州太湖试验场的中华鲟繁育车间,极目新闻记者看到,整齐排列的一口口大水缸里,密密麻麻如同蝌蚪一样的中华鲟幼鱼欢快游弋着,技术人员在一旁监测。

“这些子鱼只有2日龄,还未开口摄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太湖试验场副场长罗江介绍。这是今年首批人工繁育的中华鲟幼苗,约10万尾。它们目前处于5天的内源性营养阶段,幼鱼依靠包裹在身上的卵黄提供营养,不需要摄取食物。

“之后,子鱼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要开口觅食。”罗江说。刚开始,子鱼的食物为水蚯蚓,约15天后变为混合饲料。

据了解,人工繁育中华鲟主要集中在每年10月进行,这是因为此时的水温和水流速度最为适宜。

10月5日,试验场技术人员挑选了一批18年的亲鱼,注射激素催产,提取雄鱼的精液和雌鱼的卵子,并进行人工体外合成。经过约4天的培育,形成了卵径约4毫米的受精卵。再经过120小时的脱粘、孵化,中华鲟宝宝便完成出膜。整个人工繁育过程持续约10天。

罗江介绍,今年首批中华鲟宝宝于10月13日出生,成活率明显高于往年。“这主要得益于人工繁殖技术的成熟和进步。”罗江说。科研人员今年在亲鱼营养调控等方面取得突破,充足的营养为中华鲟宝宝成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在中华鲟繁育车间看到,第二批约20万枚中华鲟受精卵正在孵化之中,近日就会孵化出膜。

为守护中华鲟宝宝的安全,试验场采取24小时值班制,工作人员密切监测子鱼的成活状况,确保今年的人工繁育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2.jpg

中华鲟宝宝

人工繁育技术成熟 助中华鲟物种不灭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洄游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誉为“水中活化石”。中华鲟会不会步上白鲟等珍稀物种的后尘,成为灭绝物种?持续开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补充野生种群不足?

建立全人工繁殖种群,是开展中华鲟物种保护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全人工繁殖种群,是指野生个体通过人工繁殖获得幼苗(子一代),再经过工人培育至性成熟,之后实现养殖个体的人工繁殖,获得人工繁殖苗种(子二代)。对性成熟较晚(一般需要15年)的中华鲟来说,全人工繁殖极其不易。

20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利用野生中华鲟亲鱼,人工繁殖培育出子一代。2009年,子一代成功繁育出子二代。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成功,标志着中华鲟种群自此可以在全人工环境下生存繁衍。

罗江介绍,中华鲟繁殖数量庞大,一次产卵量最高可达100多万粒。在没有天敌的实验室环境下,可以人工繁育大量中华鲟。太湖试验场主要开展中华鲟苗种培育、成鱼养殖、亲鱼(后备亲鱼)培育、增殖放流等科研工作,目前有中华鲟约20万斤,包含各个种群梯队,其中子一代约800尾。

在充分的技术保障下,人工繁育种群可以确保中华鲟物种不灭。但中华鲟自然种群是否会消失,取决于长江水生态、水环境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各级政府、保护机构、公益组织纷纷组织中华鲟增殖放流工作。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500多万尾,其中大规格子二代中华鲟1.75万尾。

专家表示,放流的全人工繁殖中华鲟,数量虽然较少,但都是大体格的,不存在产卵、受精、孵化过程中的损耗,在长江、大海里基本没有天敌,损失率与自然繁殖不是一个数量级。所以,放流人工繁育的中华鲟,对于野生资源的补充具有积极意义。

1.jpg

正在孵化的中华鲟受精卵

积极开展科普展示 唤起人们环保意识

“老师,中华鲟可以长到多长?”“老师,中华鲟会打架吗?”“老师,中华鲟什么时候洄游呢?”16日,在荆州太湖试验场长江楼,参加周末研学活动的当地小学生们,对技术人员问个不停。

在科普展示区,小朋友们隔着玻璃,兴奋地观看着水箱中游来游去的中华鲟。不少小朋友还拿出绘画本,现场描摹中华鲟的形状。

标本展示馆展出了2条中华鲟标本实物,清晰的纹路、锐利的棱角、修长的体态……吸引了众多参加者驻足欣赏。

罗江说,每到周末,试验场就会对小学生开放,并组织技术人员与他们互动,帮助他们了解中华鲟知识,从小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jpg

小学生参观中华鲟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杜绝往长江中丢垃圾;还要提醒家长,不能到长江中捕鱼。”荆州市四机学校小学生邹宇航参观中华鲟科普展览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沈微是荆州一个研学活动的负责人,每个周末,她和团队都会带领小学生们开展研学体验活动。近两年来,在她组织开展的活动中,中华鲟保护基地是其中的一个必看项目。沈微说,通过广泛开展中华鲟科普活动,更多小学生深入了解到国宝中华鲟与濒危水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建立了维护海洋生态、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意识。“我们要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种子,用心培育成爱护生态环境的参天大树。”沈微说。

要闻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 个人账号 单位账号
  • 点击刷新 输入图中字母:
《使用协议》/《免责声明》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忘记密码
  • 点击刷新 输入图中字母: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