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低碳城,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让低碳离你更近
低碳医院 > 智库简报
城市交通低碳化的战略构想
2020-06-12

发展与减排共存,实现可持续增长

以低碳密集和高能效型、发展与减排共存、可持续性增长为特征,通过对城市化进程的总体规划,达到减排的根本要求。城市是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城市化建设要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单位GDP能耗,利用碳汇和碳捕捉技术达到减碳的目标[2]。同时,我国的低碳发展不同于发达国家倡导的低碳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概念是基于发达国家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现状提出的。发达国家在相对稳态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强调不降低城市居民福利水平的同时,通过技术替代和产业转移达到减排目标[3]。中国的国情从根本上限制了中国走先发展后减排、先高排后低排的发展道路,而必须在坚持以发展作为今后较长时间内的首要任务,伴随城市化的动态社会环境通过边发展边减排、以发展促减排,以减排促发展的方式完成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

积极进行生态预测,加速减碳效益实现

传统的城市交通建设方法是通过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的公共交通需求指标进行道路质量粗略定位,并确定发展和控制路线[4]。而在对人口与用地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城市生态问题,没有有效的预测方法。因此城市机动化的规划结果常滞后于现实需求[5],制约城市与社会的发展 。因此,城市交通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生态城市建设为背景,引进传统交通规划方法上经过改善、论证和拓展的生态学方法和先进的计算机统计预测手段,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进行科学的生态预测,从而有效遏制超过交通系统碳负荷的城市行为,实现低碳交通的科学定位,加速碳减效益的积极实现,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引导协调共生理念,完成减碳精神表达

中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建设一方面要求居民生产生活领域中的各类活动总能耗不能超过城市碳容系统的承载能力[6] ,另一方面也要求居民社会领域中的行为共识,应当遵循公平、合作、理性和共建共享的原则。因此,低碳机动化的推进必须是有序、循环、协调、共生、简约和高效等几大元素的综合;必须是以居民共同参与形成的道德观和发展观来规范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类生产行为、消费行为和社会行为,最终实现生态理念、生态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完整表达。

城市交通低碳化的可行建议

优化城市交通网络,调整运力碳排结构

在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下,交通体系建设必须考虑到居民日益增长的对舒适性和可达性的要求。城市交通系统能源使用优化的理念下,转变交通模式,优化交通网络,促进对私人机动交通出行量、交通出行方式产生影响,通过改变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在城市交通结构中的比重实现低能低碳排的城市交通模式。

构建紧凑城市空间,加强土地利用耦合

交通系统是城市空间、功能和社会系统的媒介。交通结构的各种要素不是交通系统的内部变量,而是与系统外的城市空间因素密切相关。通过改变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公共设施的供给和道路网络的使用条件,能够直接影响城市交通结构[7]。在合理用条件,能够直接影响城市交通结构 。在合理的土地开发形态和城市空间结构下,城市交通的供应和需求得以形成动态的耦合平衡,并以最低的空间阻抗为此生态经济的交通体系,从根本上实现低碳机动化。


强化节能技术应用,推广新型交通工具

在交通工具选择上,研发和使用先进电动汽车,超高效柴油和混合燃料,氢动力和生物质燃料汽车,从排放源头遏制环境污染。同时,通过对新型公交系统的设计和规划,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开发利用替代材料和替代能源、可再生非机动车交通体系和能源利用技术、非交通运输的替代方式等,以有效的新技术加快减碳的实现。

坚持低碳政策取向,完善低碳法制保障

采取管制手段,充分发挥政府和规划部门对城市发展的导向作用,通过排放限额、排放标准、供电配额等方式对碳排量进行直接控制。采取财政手段,通过制定能源环境相关税收政策、补助政策等,通过价格杠杆引导低能低排放的交通方式。推广碳排放交易,在机动车排放限额的基和经济激励相结合的减排手段,降低全社会的减碳础上进行直接管制成本。

引导居民减碳意识,鼓励社会节能措施

加强公共的低碳意识教育,培养社会的低碳交通理念,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到低碳交通建设中来。一方面,引导居民采取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和步行等低碳交通方式出行,降低自身碳排放。同时,合理进行路权分配,设置公交专用道,引导自行车等低碳交通工具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无缝连接,鼓励公共交通发展。

结束语

构建城市低碳机动和城市环境保护等问题,是实现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化体系关系到城市能源消耗重要因素。中国在推行城市交通节能过程中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国内城市交通的实情,在政府引导、服务,城市交通部门具体实施的节能、低碳意识等不同层面积极做好工作,以低碳理念构建现代城市交通节能体系,从而确保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关推荐